资讯
甘棠箐遗址位于云南省江川县,坐落于抚仙湖南岸约5公里处。遗址发现于1984年,1989年被首次发掘,2014年至2015年和2018年至2019年遗址被再次发掘,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木质材料、植物种子。此次发表的材料全部来自新近两次考古发掘。
记者7月4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公布了一项考古新发现:云南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35件保存完好的距今约30万年的木器,并确认是人类制作和使用的工具。这是目前东亚地区发现最早的木器。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历史节点回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部署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指出要“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从太空俯瞰,卫星捕捉到科学高地正在加 ...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召开专题党课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以扎实作风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题作党课报告,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主持报告会。
美国科学家首次利用干细胞培育出具有完整血管网络的肺类器官。这些“迷你”肺与人类肺部的发育过程高度相似。这项发表于《细胞》杂志的最新成果,不仅揭开了人类早期发育的奥秘,也为构建肠道和结肠等其他血管化器官模型奠定了基础,更为疾病研究、药物测试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力工具。
甘棠箐遗址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坐落于抚仙湖南约5公里的一处小溪西侧的坡地上,海拔高度1836米。该遗址发现于1984年,1989年做过首次考古发掘;2014年至2015年和2018年至2019年两个野外考古季,考古人员对其进行再次发掘,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木质材料、植物种子和用火遗迹。本次论文发表的材料全部来自两次新近的考古发掘。
6月24日至25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朝晖应邀赴巴西出席2025金砖国家科学院论坛并访问巴西相关科研机构。
记者3日获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新型超快电子源,其发出的电子束能量异常集中且时间极短。这项成果突破了传统技术瓶颈,为构建具备飞秒级时间分辨和原子级空间分辨的超快电子显微镜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材料》。
如今,在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校区融合楼一层西侧的“钱临照科技史图书馆”里,陈列着钱临照在抗战时期的研究手稿。它见证着在民族存亡的至暗时刻,中国科学家以智慧为刃、以丹心为盾,在显微镜的方寸之间,丈量着科学救国的壮阔征程。正如严济慈所言:“他们不仅守护了仪器的完好,更守护了一个民族追求真理的勇气。” ...
此次活动是京区企业工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生动实践。系列活动贯穿线上线下、融合学习教育与互动竞技,鼓励广大职工从百年工人运动光辉历程中汲取智慧力量,激发了大家立足岗位、创新建功的热情与信心。
近日,中国科学院主导的国际合作空间科学卫星“天关”(EP)取得重要突破,成功捕捉到编号为EP240414a的一个转瞬即逝的宇宙X射线信号,为揭示恒星死亡过程提供了全新视角。
6月,随着夏季到来,贵州山区迎来雷电、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的小高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团队(以下简称团队)成员、高级工程师于东俊身在北京的办公室,却关心着远在贵州的FAST的安全运行。为预防雷电、冰雹对某些电气设备 ...
当前正在显示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
隐藏无法访问的结果